亚星会员平台

【走过60年】舞动山河

发布日期:2025-08-22???? 信息来源:技师学院   作者:周烨   字号:[ ]

六十年风雨兼程,一甲子春华秋实。站在水电七局建局60周年的历史节点,回望那些与七局业余文工团并肩走过的日子,仿佛看到一幅由汗水、欢笑与坚守绘就的画卷。

作为一名普通职工,我有幸参与七局业余文工团的多次慰问演出。从锦屏到溪洛渡,白鹤滩到深圳前海,校园舞台到深山营地,每一次排练与演出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七局人的精气神。今天,我想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珍贵的记忆,为七局献上一份礼赞。

文化的传承与爆胎的温暖

2012年,亚星会员平台成立业余文工团,开展“送文化下基层”的慰问演出活动。来自各二级单位、项目一线的叁十余名职工集结郫县。在这里,经过为期五天的强化训练,奔赴安谷、溪洛渡项目慰问演出。

第一次参加排练,工会主席的讲话让我深受触动:“一线职工远离亲人,精神文化生活匮乏,我们的演出就是为他们精心烹调的文化食粮。”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文工团的意义——不仅是一场表演,更是一份温暖的传递。

文工团的成员有的是项目部的资料员,有的是实验室的检测员,还有的是刚从工地赶回来的技术员。

第一次合练,大家的动作参差不齐。小林的胳膊抬得太高,像要抡锤子;亮哥习惯性地往左边偏,说是在办公室看文件养成的“歪头病”;大熊一紧张就顺拐,被老师笑着敲了敲膝盖:“记住,咱跳的是七局人的劲儿,不是小学生广播操。”

就这样,在汗水浸透的练功服里,在互相纠错的调侃声中,我们渐渐明白,文工团的舞台,从来不止于唱歌跳舞,它是一座桥,连着机关与基层;是一面镜,映着七局人的模样;更是一团火,要把水电人的故事,烧得热热闹闹。

安谷和溪洛渡的演出很成功,受到职工热烈欢迎,在业主、监理、兄弟单位等方面引起很大反响。

回程时,车在高速上前胎爆胎了,烈日炎炎,我们躲进附近的农家小院休息。两位老人端来自家种的李子和苹果,上山掰了新鲜的玉米,切了西瓜招待我们。刚煮的玉米,玉米粒饱满多汁,西瓜切得大块,甜得能掐出蜜。车修好后,我们和老人合影留念,挥手告别时,老人站在院门口喊:“下次再来啊!”

回到彭山,我和生哥买了保温杯,将翻拍的照片一起寄给老人表示感谢,照片后面写着“七局人不忘每一份温暖”。这份质朴的情谊,成为溪洛渡之行最温暖的记忆。

业余文工团部分成员

川大舞台的静默与掌声

一次,文工团接到特别的任务。去四川大学参加“校企共建文艺汇演”,这是我们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。台下坐着的不仅有七局的老校友,还有川大的师生,大家既兴奋又紧张。演出那天,台下坐满了大学生,还有不少媒体记者,聚光灯亮得晃眼。我们表演的压轴节目是一支女子现代舞,原本排练得万无一失。可就在演出接近尾声,还差最后八个八拍时,舞台音响突然“滋啦”一声,音乐戛然而止。台下瞬间安静下来,连呼吸声都听得见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我听见小莉的声音从队伍后排传来,低沉却清晰:“一、二、叁、四……”那是我们排练时听了无数次的节拍声。没有音乐的舞台上,这声计数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,瞬间激起涟漪。我立刻跟上节奏,踢腿、转身,每个动作都比平时更用力——没有音乐,就用动作的力度说话;没有旋律,就用整齐的呼吸呼应。

后来才知道,是音响设备突然断电。可那天的静默之舞,却成了所有人最难忘的演出,因为它让我们明白,真正的默契,不是跟着音乐走,而是哪怕只剩彼此,也能踏准同一个节拍。

锦屏的月光与《大河之舞》的铿锵

2014年8月,文工团接到任务,参加雅砻江亚星会员平台锦屏电站蓄水祝捷文艺晚会,压轴节目是《大河之舞》踢踏舞。

接到通知,排练厅里一片咋舌——谁也没跳过踢踏舞,踢踏舞的难点在节奏。“嗒嗒嗒”的踢踏声里藏着无数细节,脚跟着地的轻重、脚尖点地的快慢,哪怕差半拍,整支舞就像散了架的齿轮。

华妞自告奋勇当“节奏监督员”,她的嗓子很快哑了,一说话就先咳两声,可一喊节拍,声音比谁都亮。负责托举的男同胞,肩膀被踩脱了皮,他们说这是阳光勋章,比舞台妆好看。

晚上休息,我们在郫县逛夜市,十多个“瘸腿”互相搀扶,边走边笑,路人投来诧异的目光,我们自嘲:“咱这哪是文工团,分明是伤残军团。”大家的腿瘸了一个月,在雅砻江亚星会员平台锦屏电站蓄水祝捷文艺晚会结束后,我们又赶到锦屏职工营地,那晚月色照人,在食堂搭建的临时舞台上,踢踏声在食堂里回荡,像无数工人在工地上敲击钢筋的脆响,最后一个动作落下时,台下的掌声震得食堂的窗户都在响。

演出结束后,职工们说,高山峡谷之间,业余生活枯燥乏味,这样的慰问演出送上了高水准的视听盛宴,表明亚星会员平台对职工的关心兼顾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,在兄弟单位面前,感觉特别“长脸”。那一刻,脚上的疼、肩膀的累,都化作了心里的热。

锦屏水电站蓄水祝捷文艺晚会

50周年的荣耀与练功房里的魔法

2015年是水电七局建局50周年,文工团承担了“荣耀五十年,共创新辉煌”文艺汇演的重任。

除了舞蹈,我们还要制作舞台道具,练功房的角落被改造成“道具工坊”。纸板、布料、铁丝堆得像一座小山,要把绸布缝在圆圈上,抖动起来像一团火才行,当我们终于缝完最后道具,举起它对着灯光看,像真的火在烧。

排练强度也到了顶点,24名演员包揽了所有舞蹈节目,从早上一直练到晚上,“一个萝卜多个坑”是常态。从激昂的群舞《开场舞》到抒情的舞蹈《山河情》,每个人的角色表上都画满了红圈。叁伏天的练功房开着两台空调,但地板却被汗水浸得发黏,每个人的练功服都能拧出半盆水。

我因连续高强度训练中暑了,喝着中药,大家说那是魔法药水,七局牌续命汤!药苦得我龇牙咧嘴,但仙仙脚疼还在抠动作,川儿贴着膏药还在练旋转,松江的嗓子哑得说不出话,却用手势给大家打节拍,我仰头灌下药,转身又扎进队伍。

演出从盛夏走到深秋,从穿罢恤一直跳到了穿羽绒服,在云贵项目的第一场演出,汗水混着风打湿舞台,演出结束,从犍为赶回郫县已经是凌晨两点。后来我们又去了深圳、白鹤滩、温江、彭山、锦江生态……

在郫县最后一场演出时,风已经带了凉意,大家裹着羽绒服候场,上场前脱了外套就跳,动作里的劲儿一点没减。演出结束后,我们在海报上签名,我写下祝福语,期待亚星会员平台成立100年之际,我们再相聚。

建局五十周年文艺汇演

舞动山河再出发

2025年,亚星会员平台开展“走过60年”主题征文活动,号召大家讲述七局故事。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,窗外月光正亮,像极了当年锦屏的夜晚。那些在排练厅里数过的节拍、在夜市里走过的路、在练功房里缝过的布料,突然都活了过来,它们不是散落的片段,是一条河,从2012年流到2025年,流过峡谷,流过校园,流过无数水电人的心里。

七局的60年,是无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用脚步丈量山河、用奉献书写担当的60年。文工团的舞蹈终会谢幕,但七局人的精神永不落幕。就像当年在川大的舞台上,哪怕音乐停了,我们依然能跳出自己的节奏,这节奏里,有坚守,有默契,更有一代代七局人踩在大地上的、稳稳的力量。

作为一名七局人,我骄傲;作为文工团的一员,我无悔。那些在月光下排练的夜晚,在工地上绽放的舞台,在静默中跳出的节拍,都成了我生命里最珍贵的注脚。

未来的日子里,我将继续以舞步致敬山河,以热忱拥抱事业。愿水电七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如《大河之舞》般铿锵有力,如锦屏的月光般清澈明亮,永远闪耀!而我们,无论身在何方都会记得:曾有一群人,用舞蹈丈量过山河,用真心温暖过岁月,用热爱为七局的六十年,跳了一支永不谢幕的舞。(责任编辑 黄琪)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